英国怎么能去香港?
楼上的各位,你们说的都是如何从内地前往香港的方法吧……其实还有另外一种选择哦~ 本人是英国本土公民(not EU) 在2015年之前可以通过申请学生签证来获得香港永久居民的身份. 目前这个政策已经取消了… 但是!可以在没有香港身份的情况下,以访客的身份在香港逗留3个月,然后在入境英国时,以普通护照+入境凭证(香港机场打印的纸)+在英国合法居留的签证申请回港证+换香港身份证~ (注意:这样拿到的身份证是临时身份证,有效期4周,和永久性身份证有差别的哦)
我是通过这个方式拿到的身份证,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我在换身份证的时候并没有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我是在拿到了英国的永居身份证后,回到香港换的身份证。
由于我在英国有合法签证并且有身份,所以入出境的时候都很顺利,只是到香港以后要每年做移民监,比较麻烦。 另外在拿到香港的身份证之后可以以香港人的身份申请来香港定居,把户籍转到香港。
不过这种申请是需要排队的,不知道要排多少年… 所以我现在还是英国籍,持英国护照,香港身份…感觉棒棒哒~
1、1793年,由英国首相小皮特派遣,以马戛尔尼为首的使团,以向乾隆皇帝祝寿为名,前去中国,试图打开中国市场。清廷对英国使团颇为重视,从天津到北京,一路悉心照料。但英国使团要与中国通商通航的要求却遭到乾隆帝的断然拒绝。同年9月,中英在热河木兰围场举行觐见,礼仪问题成为觐见受阻的关键。马戛尔尼以平等的外国君主使节的名义,拒绝按中国传统朝贡体制中的“三跪九叩”大礼觐见皇帝,并且表示如不获皇帝接见并缔结条约,将决不返国。马戛尔尼虽然没见到乾隆皇帝,但还是给皇帝进贡了六十三种英国工艺品,如天球仪、地球仪、铜炮、望远镜、航海仪器、轻便枪、折叠枪、战车、风车、化铁炉等,件件精巧坚致。但乾隆并不以为然。虽然此次外交活动未获得成功,但它却给英国以侵占中国的敲门砖。英国殖民主义者在屡屡碰壁的情形下便决定采取暴力手段打开中国大门。
2、1839年6月林则徐在广东禁烟的消息传到英国,立即在英国朝野引起强烈反响。6月23日,英国一家著名报纸发表社论,认为林则徐“这种对华贸易的严酷镇压,我们只能诉诸实力”。英国东印度公司迅速组织侵华远征军,6月28日,英国女皇维多利亚批准了“特使”义律率领包括军舰在内的远征舰队前往中国,正式发动侵华战争。7月8日,英国外交大臣巴麦斯顿向国会提出关于中英贸易问题的报告,公然为政府即将发动的侵华战争进行辩解和鸣锣开道。他说:“天朝政府过去对待英国人的态度是非常无礼和傲慢的”,要中国开放更适宜于通商的城市,如果战争能解决这些事情,他愿意通过战争手段。8月10日,英国国会投票决定拨款15万英镑支持侵华战争。
3、1840年1月10日,英国正式宣战,2月,义律就任“驻华总督”,3月,英军从印度和本国集结到太平洋上,6月,由侵华远征军总司令懿律(义律之兄,也译做查理•歇尔)和海军司令伯麦所率领的由四十七艘军舰、二万多人组成的侵略军,溯香江而上,挑起了侵略中国的战争――鸦片战争。
4、战争初期,英军沿中国沿海北犯南扰,清政府采取“北调南战”和依靠“红夷大将军”(即大炮)防守,“固守海口,不放夷人登岸”的战略方针,由于广东、福建两省文武官员尽忠报国,使侵略者屡遭重创,使战争出现了有利于清政府的形势。如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三元里人民的斗争,直接配合和支援了官方军队的抗英战斗,沉重地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使侵略者认识到中国人民是“可怕的对手”,“真是可怕的勇猛”。同时也反映了三元里人民抗英是近代中国人民自发抵抗外国侵略的首次斗争。其口号“不患夷,患汉奸”、“不灭洋人誓不休”显示了中国劳动人民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中国反侵略斗争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为后来一百多年的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但清政府统治集团中的大部分人,由于政治上极端腐败和军事的落后,从一开始就害怕人民,害怕战争,只图“息事宁人”、“早日议和”。所以他们对沿海军事实力薄弱而大为恐慌,并在战事失利时,更丧尽抗敌斗志和拒敌胆略,投降思想和妥协活动应运而生。广东、福建沿海战事吃紧之时,他们就主张迅速议和。如粤北总督怡良和靖逆将军穆彰阿“密结朋党”,“避和之名而务和之实”、“未战先和”,对英军退让百般。沿海的英军和英国政府对清朝统治集团主和派早有了解,早就进行策划和加紧勾结。他们在沿海军事得手后,更加紧这一活动,大肆贿赂清朝封疆大吏和主和派官员,收买清朝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