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学院有哪些?

饶语希饶语希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题目问的很好,我以我自己为样本,谈谈我对大陆高校的认识。 首先,要承认,目前内地的大学与大陆高校在理念、制度、文化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差距。从理念上讲,大陆的大学追求的是“学术自由”和“研究型大学”(虽然大部分学校离这两个遥不可及);而台湾的高校更追求“通识教育”与“学习共同体”。这导致了两地学生最大的不同在于对学习的认知上——台生对于学业的压力感更小一些,更多追求自我发展和快乐;但大陆的学生在学习上付出的时间、精力和努力显然更多。

从校园氛围上看,由于两岸政治上的差异,导致大陆高校往往有更为浓厚的政府背景(尤其是国立院校),校园更为严肃正经,在学术上也更倾向于“权威至上”“理论至上”;相比之下台湾的院校在体制上显得更为市场化和灵活化,在学术上也更加提倡多元和创新。当然,随着大陆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很多大学也增加了对科研的投入,出现了不少“高大上”的研究型项目,但和台校相比仍旧是“小农意识”居多。

从学生身上看,大陆的大学生学费通常都很便宜甚至免费(除了三本院校),因此家庭负担较少;但台湾大学生的学费都比较昂贵,如果家境不好往往会选择贷款上学,因此从身上背负的负担来看大陆学生明显更少。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台生因为学费较贵的原因,通常都会利用寒暑假或者课余时间积极做兼职来补贴生活费,因此在社会交往能力和独立能力上都要比大陆学生更强一些。

最后,在就业层面上,因为两岸三地高校均实行“双一流”建设计划,所以高校的就业率都可以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基本都在90%以上);但在就业的质量上两岸三地的高校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因为在本科阶段台大和陆本的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体系就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区分(尤其在大陆的双一流建设高校中,普遍实行的都是大类培养模式,而这种模式恰恰更接近台校的通才教育体系),导致在研究生阶段的竞争上已经显现出比较明显的分层。虽然如此,只要个人能力足够强并且拥有名校情结,通过自身的努力依旧可以在台湾高校获得一个非常不错的offer。

敬舒曦敬舒曦优质答主

在香港,1911年至1949年,教会大学有4所,分别为岭南大学、协和女子大学、燕京大学及东边大学。军政府执政期间(1924-1925)广东政府在广东省内共有21所学院,1949年,广东省共有21所大学,40所独立学院,11所师范学院和3所军事学校。1951年,所有大学,师范学院,军事学校和部分独立学院合并为10所大学。许多大学迁往省外,广东只有4所大学和一些研究机构。此后,广州先后设立了广州美术学院(1953年),中山医科大学(1959年),广东民族学院(1957年),华南农业大学(1954年),广州外国语学院(1964年),华南地震学院(1954年)和广东音乐学院(1957年)。 1958年,广东省政府设立了十多所大学,包括大学和独立大学。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些大学暂时停止使用,1970年恢复。

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高等教育得到了高速发展。1981年,广东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多种高等教育,先后建立了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和其他高校。电教室。 1983年,广州开始计划扩建或重新开放大学,如广州外国语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和中山医科大学。广州外国语学院与中山大学外语系合并,成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1984年,广州美术学院,中山医科大学和华南地球学院重新开放,1985年前后,广东技术学院,华南农牧大学,广州体育学院,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广东公安高等专科院校和其他大学。广州体育学院是广东省的第一所体育学院。 1986年,广州大学,广州中医学院,广东民族学院和其他学院在省市一级开放。 1995年该市开始制定大学发展规划,重点发展华南医科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地球学院,广州医科大学和广州建筑工程学院,重点发展理工科。一些大学如广东技术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和广州美术学院已成为教学研究型大学。 1996年,广州大学和广州医学院合并在1957年,成立广州医学院。广东民族学院于1957年从中原迁至广州。 1997年,岭南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广东技术学院和广东民族学院被定为第二批重点院校。 1997年至1999年,广州医学院和广州医学院,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华南地球学院和广州建筑工程学院(隶属铁道部)分别合并为两所大学,广州医学院,暨南大学和华南地球学院。大学。1999年,广州成立了一所新的大学,成立了中山大学,并开始规划建设广州大学城。因此,广州市大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